首页 > 博致动态 > 详情 博致动态
核电产业的隐忧:前端消化不掉 后端处理不了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当前在运核电机组数达34台,仅次于美国、法国、俄罗斯。从总装机容量看,截至今年7月,我国大陆核电总装机容量5500多万千瓦,同样位居世界第四。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容量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核电国。不过在这样亮眼的数据背后,我国核电产业也存在着前端“消化不掉”与后端“处理不了”的两大隐忧。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国内核电运行情况显示,虽然核能发电量比2015年同期增长26.58%,累计上网电量也比2015年同期增长26.02%,但是,上半年的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和核电设备平均利用率,分别只有3335.35小时和76.36%,同比去年分别减少了183.8小时和4.74个百分点。核电消纳难题已经成为现阶段掣肘国内核电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东北问题尤为严重。自2014年以来在东北三省出现的严重窝电现象,让核电消纳成为东北核电发展面临的最棘手问题。
中电联的数据显示,2015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分别为3519小时、2742小时和3822小时,急剧下滑,且均低于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3969小时。而在核电方面,2015年辽宁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5815小时,远低于全国的7350小时。除了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东北已建和拟建核电项目有徐大堡核电和吉林靖宇核电,个别机组也将很快投入使用,这将进一步加剧东北地区的核电消纳压力。
乏燃料,是经受过辐射照射、使用过的核燃料,通常是由核电站的核反应堆产生,这种燃料的铀含量降低,无法继续维持核反应。乏核燃料中包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因此具有放射性,如不加以妥善处理,会严重影响环境与接触到它的人的健康。
对我国而言,随着能源问题的凸显,核电产业迅速发展,核电运行后产生的乏燃料增加。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海玉为证券时报记者详解了当前与未来国内乏燃料处理的缺口,“到2020年,我国如果能实现58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目标,每年将产生约1500吨乏燃料,累计储量将达到一万吨,之后还将逐年增加”,届时将需要强大和健全的乏燃料处理技术与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的乏燃料处理能力不足,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总工程师柴国旱此前就透露,目前大亚湾核电厂乏燃料水池已经饱和,田湾核电厂乏燃料水池接近饱和,已经建成的离堆乏燃料湿法储存设施也已贮存饱和。
多位核电专家均表示,乏燃料处理工厂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但无论是自主技术还是中法合作,乏燃料后处理大厂投资强度均超过普通核电站,建设周期超过10年,投资额更是动辄数千亿元。“乏燃料处理没有技术就是负担,有能力就是财富。”曾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的李映发表示。
原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委专家汤紫德,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对我国乏燃料处理能力不足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目前我国核电站的后端乏燃料贮存、运输和处理的技术与设备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而且只能处理每年产生的乏燃料中的一小部分,就像是“能吃不能拉”,我国核电产业欠缺完善的“卫生间”。
下一篇:调整供地节奏 促地价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