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致视点 > 详情 博致视点

债务货币化,全球大宗商品上涨已成长期趋势

发布日期:2024-4-8 15:44:54  浏览次数:2392次  【关闭窗口】
洪水来了
5月28日,美国总统拜登提出2022财年预算,“标价”6万亿美元,预算赤字为1.84万亿美元,主要用于三方面的开支:
一美国就业计划,扩大对交通、水、电、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二美国家庭计划,增加对教育、儿童福利、医疗保健等民生方面的投入;
三重新投资于国家实力的基础,增加对卫生防疫、气候变化、枪支管控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
钱来自哪里?主要是借来的。白宫的解释是:现在借贷便宜,不会给国家造成过于沉重的偿债负担。而在怎么“还钱”这个问题上,白宫在“画饼”——预计增加的税收能够在15年内完全抵消赤字。
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纳尔在推特上说:“拜登总统的提议将使美国家庭陷入债务、赤字和通货膨胀的境地。”美联储的印钱术

    债务货币化:财政赤字货币化又称政府债务货币化,指以增发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导致经济体系中货币供量的增加。俗话说,“印钱”。

    2020年3月15日,美联储启动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QE)计划,甚至祭出了无上限量化宽松的“大杀器”。

    美联储救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策略,一是压低基准利率,二是通过购买国债、企业债等,发行基础货币,给经济注入流动性,即量化宽松。流动性也是“放水”“印钱”的委婉说法。美联储持有的资产端4月底已经达到7.3万亿美元,2020年年底时是6.7万亿美元,而2020年3月底时只有4.3万亿美元。美联储一直在以罕见的速度扩表,购入债券释放了更多美元。通过扩表,美联储把政府的债务变成了美元。专家指出美联储扩表的魔术:美联储可以通过印美元来扩大它的资产负债表。这就像你挥挥手就能产生风一样。

    随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也出现了罕见的飙升。2020年3月至2020年年底,美国M2新增近4万亿美元,约等于过去四年的总和,2008年金融危机中M2都没有出现如此巨大的增长。

债务货币化的必然性
赤字的融资主要是四种途径:发行内债、外债、铸币税、通货膨胀税。当内债、外债发行不能满足需求时,必然依靠后两者。在控制收益率的情况下,公众、政府投资基金、国外机构购买量必然不足,美联储被迫购买美国国债。这就直接导致基础货币的等量增加,从而形成债务货币化问题。债务增长必然导致基础货币的增长。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基础货币的增多。
“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
按照白宫说法,政府的巨额开支将推动美国经济复苏,实现充分就业,而且最“神奇”的是,在大量放水的情况下,美国通胀只会适度增加。美国国内消费品价格已经明显上涨,28日公布的4月份PCE核心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7个百分点,为2001年以来最高的月度增幅;随着美元的泛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飙升。
财政部长耶伦本周在国会作证时却轻描淡写地称,通胀上升只是暂时的现象。2020年以来,美国股市和楼市暴涨,都显示了热钱的迹象,然而,在美国经济复苏未稳的情况下,美联储拒绝加息,以防捅破资产泡沫。
美国上次严重的通胀还是在70年代的尼克松政府时期,当时,美国政府摆脱危机的做法是废除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金本位制度”,就像时任财政部长康纳利(Connally)的那句名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The dollar is our currency, but your problem.)。
大宗商品上涨的源头
5月26日摩根大通Marko Kolanovic发布一份报告指出,投资者应增加大宗商品头寸,大宗商品的上涨实际上是通货膨胀的迹象。大宗商品中以农产品价格上涨为最。许多农产品价格都创下了5年来的新高。大量工业金属价格也在上涨,创下5年高点。
分析师Peter Schiff表示,真正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应该是货币供应量创纪录的的增长,美联储在大量印钞,远远超过了应有规模。2020年,货币供应量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从历史上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从来没有如此之快,上世纪70年代是也低于这一水平。美联储正在印钞,目的是为了将创纪录的美国预算赤字货币化,同时防止利率上升。尽管美国国债收益率仍相对较低,但已从去年3月份的低点大幅飙升,而且趋势显示它还将继续上涨,因为未来美国财政部为了借贷和弥补支出还将大量发行债券。
Peter Schiff表示,更有可能爆发的风险是通货膨胀,因为我们实在欠了太多的债而印刷了太多的钱,我们必须印钞,这也是美联储正在做的。这就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我们正将迎来通货膨胀的“浩劫”,这将是一种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越高,美联储就被迫印刷更多钞票,从而推动更高的通货膨胀率。
中国大宗商品上涨已成长期趋势
2020年以来,大宗商品等上游原材料价格全面冲高,国内输入性价格上涨特征明显。美国现货综合指数SH.000008自2020年6月至今已快速上涨32.3%,同期国内南华综合指数上涨29.3%,铜、铝、不锈钢、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煤炭纷纷涨价。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主要商品价格已经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对比2021年2月和2020年2月的IMF大宗商品指数,全部商品指数比疫情前高出27%,能源指数高30%、非能源高25%。全球食品价格持续上涨,部分新兴经济体涨幅明显。
从短期趋势看,大宗商品阶段性供需缺口将会修复,输入性影响总体可控,大宗商品价格或不久见顶。短期需求恢复速度与规模有限,支撑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的基础不牢固。产能恢复的弹性较大,有助于平抑价格。美元持续走弱的趋势已经弱化,以弱美元支撑大宗商品价格上行的动力已经下降。
从中长期趋势看,大宗商品价格中长期上行态势或已成型。
首先,由经济复苏与量化宽松持续导致的货币流通速度回升,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债务货币化带来的狭义通胀风险将大概率上升。
其次,逆全球化的通胀效应上升,当经济脱钩、产能回归逐步强化后,各国物价将更多地由自己生产活动决定,前期全球化带来的抑制通胀效应将减弱。
再次,人口老龄化上升,老龄人口的需求会从物化商品向无形服务变化,也会推动通胀上行。
最后,等量科技进步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幅度要小于制造业,随着居民消费中服务业占比的提升,科技进步的去通胀效果边际减弱。